菱又名芰、水栗、芰实、菱角、水菱、蔆、沙角、菱实、蕨攗、水菱角、风菱
菱又名芰、水栗、芰实、菱角、水菱、蔆、沙角、菱实、蕨攗、水菱角、风菱

「入药部位」

菱、乌菱、无冠菱及格菱等的果肉。


「性味」

味甘,性凉。

《别录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
孟诜:"生食性冷。"

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"甘淡,性平,微苦涩。"
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鲜者甘凉,熟者甘平。"

「归经」

入脾、胃经。

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肠、胃。"

「成效」

生食:清暑解热,除烦止渴,解毒。

熟食:益气,健脾。

「主治」

治脾虚泄泻,暑热烦渴,消渴,饮酒过度,痢疾。

「附方」

1、治食管癌。

菱实、紫藤、诃子、薏苡仁各9g。煎汤服。

2、治消化性溃疡,胃癌初起。

菱角60g,薏苡仁30g。水煎当茶饮。

「用法用量」
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60g;或生食。清暑热、除烦渴,宜生用;补脾益胃,宜熟用。

「忌讳」

脾胃虚寒,中焦气滞者慎服。

《本经逢原》:患疟、痢入勿食。

「性状」

菱果实为稍扁的倒三角形,顶端中央稍突起,两侧有刺,两刺间间隔约4-5cm,刺角长约1cm,外表绿白或紫红色,果壳坚硬,木化。除去果壳,果肉青灰色或类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甜而涩。乌菱果实两角较弯曲,宽约7-8cm。

「原形态」

菱:一年生水生草本。叶二型;浮生叶聚生于茎顶,成莲座状;叶柄长5-10cm,中部收缩成宽1cm的海绵质气囊,被柔毛;叶三角形,长、宽各约2-4cm,边缘上半部有粗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绿色无毛,下面脉上有毛。沉浸叶羽状细裂。花两性,白色,单生于叶腋;花萼4深裂;花瓣4;雄蕊4;子房半下位,2室,花柱钻状,柱头头状,花盘鸡冠状。坚果倒三角形,两端有刺,两刺间间隔3-4cm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
乌菱:形态与菱类似,不同点在于:果实具两角,平展,先端向下弯曲,连角宽4-6cm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
无冠菱:又名丘角菱。一年生水生草本。茎细长,柔软,长度因水的深度不同而异。叶二型;浮生叶丛生,集于顶部;叶柄稍粗,径1.5-2mm,浮囊较大,径4-6mm;叶片广菱形或卵状菱形,长2-4.5cm,宽2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广楔形至近截形,叶缘有不划一的齿牙,上面绿色,润滑无毛,有光泽,叶脉不明显,下面暗绿色,主、侧脉明显;沉水叶对生,羽状丝裂。花两性,白色或稍带红色,梗短,生于叶腋中;萼片4;花瓣4;雄蕊4;子房半下位,花柱单一。坚果黑色,稍扁,无果冠,两侧有2枚稍斜上的角状刺,先端无逆刺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
格菱:一年生水生草本。叶二型;浮生叶集生于茎端;叶柄有毛或无毛,中上部有狭长圆形海绵质的气囊;叶片近三角形或菱形,长1.5-3.5cm,宽1.5-4cm,边缘中上部有较大的缺刻状牙齿,基部楔形或广楔形,上外表绿色无毛,下面沿脉有疏软毛。沉水叶羽状丝裂。花两性,白色,生于叶腋中;花柄长约1.5cm,被短柔毛;萼片4,长圆状披针形,长约5mm,沿脊有毛;花瓣4;雄蕊4;子房半下位,花柱单一。坚果倒三角形,高约1.5cm;肩角平伸或稍斜上,先端有倒刺,两角之间宽3-4.5cm;腰角无,其位置上常有丘状突起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
「生长环境」

菱:生于池塘河沼中。

乌菱:各地均有栽培。

无冠菱:喜生池塘湖泊的浅水中。

格菱:生于湖泊中。

「散布地域」

菱:各地均有栽培。

乌菱:散布于长江以南。

无冠菱:散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华中等地。

格菱:散布于黑龙江、吉林及华北各地。

「药理作用」

在以艾氏腹水癌作体内抗癌的挑选实验中,发现种子的醇浸水液有抗癌作用。

「采集珍藏」

8-9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本文由重庆水生植物整理